新闻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公告 >> 服务动态 >> 正文

2019年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寻美家乡河”暑期社会实践

2021年11月09日 17:22  点击:[]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提升大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关爱保护“家乡河”的意识,持续推进形成全社会参与河流保护的强大合力,形成节约资源、绿色环境的生活方式。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利用暑假组织学生开展“寻美家乡河”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寻美家乡河”实践队于8月1日起,对内蒙古自治区二黄河(巴彦淖尔市总干渠)展开为期8天的调研。从磴口出发,参观第一、二、三、四分水枢纽、总排干的部分水利建筑,了解周边关于兴修水利的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最后到达乌拉特前旗,结束本次实践。

实践队一行于8月1日乘火车来到磴口(巴彦高勒)——二黄河的起点。下午三点,实践队在磴口县黄河河道管理段会议室召开动员会,内蒙古河套灌区乌兰布和灌域管理局试验站站长王敬安、副站长张俊,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逸隆参加会议。会议结束后实践队参观了中国农业大学引黄滴灌试验站,期间来自巴基斯坦的留学生卡卡博士介绍了引黄滴灌系统灌水器堵塞问题及滴灌带与过滤器的研究情况。随后在王敬安站长的带领下,参观了乌兰布和灌域一干渠、东风分干渠、大滩分干渠。最后大家来到驻地旁的黄河,感受母亲河的磅礴之势,并合影留念。

8月2日上午,实践队前往三盛公水利枢纽,王站长还向队员们介绍了途中路经的三盛公水电站的基本情况。来到水利枢纽,实践队员们登上“黄河结”(当地人称“同心锁”),“同心锁”由拦河闸6扇退役闸门建造而成,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锁”。实践队还参观了素有“万里黄河第一闸”之称的拦河闸,拦河闸工程是总干渠的第一个水利枢纽,对于黄河水流的控制有重要意义。随后实践队到达三盛公水文博物馆,了解了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的设计、施工与开展。下午实践队来到内蒙古建设兵团,了解内蒙古建设兵团过去的水利建设工作。还参观了位于磴口的北方粮仓、奈伦湖国家湿地公园,实地感受总干渠建成后河套地区的生态变化。

实践队于8月3日来到解放闸,总干渠管理局工程科副科长席建军和总干渠管理局一闸管理所所长郭建平向队员们介绍了总干渠的基本概况。在席副科长的带领下,队员们实地看得到利用膜袋衬砌截渗技术修建的渠堤,又前往二闸,参观并了解了永济渠闸和节制闸的闸房内的设施。随后实践队来到总干渠第二分水枢纽水电站,该站为低水头径流式电站,河套水务水电公司副经理张雄带领实践队员进入总干渠第二分水枢纽水电站内,详细介绍了水电站内部的结构设施。下午实践队来到黄河河套公园,感受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和水生态建设相结合的黄河文化、草原文化、河套文化。

4日上午,实践队乘车来到内蒙古河套灌区总干渠管理局,席副科长与队员们一起观看纪录片《总干渠记忆》。还请到总干渠管理局工程科的工程师李明为队员们分享自己的工作经历,并解答了队员们提出疑问。下午实践队到达位于内蒙古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的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学习并参观了黄河发育和形成,以及以河事水利为主线展示的水利技术进步、建设发展、管理经验和文化创新,了解了河套灌区的演变历史、开发模式、水利技术。河套灌区人民在水利枢纽建设过程中的“总干”精神时刻体现着黄河水利文化与河套灌区水利的发展。

8月5日,席副科长带领实践队员来到第三分水枢纽。三闸管理所所长周有文介绍了三闸的基本情况,三闸设计流量145m³/s,由节制闸、泄水闸、丰济进水闸、复兴进水闸、南三支渠进水闸五座水利建筑组成。三闸是乌梁素海补水工程的重要环节,为乌梁素海补水改善生态环境,还为下游土地灌溉提供了便利。随后前往四闸,途中经过黄河“几字湾”上的 “黄河至北”,“黄河至北”位于黄河纬度上的最北端,因此得名。通过第四分水枢纽处总干渠管理局四闸管理所副所长王嘉菲的介绍,队员们了解到四闸分别是义和渠进水闸、通济进水闸、长塔渠进水闸和华惠渠进水闸,主要为五原、乌拉特前旗、包头范围内的小部分农业灌溉及林牧业发展、生态补水进行输配水调节服务。

“寻美家乡河”实践队于6日抵达巴彦淖尔市五原县新公中镇,参加“科技小院”暨校地党建联盟助推“乡村振兴”党日活动启动仪式。活动现场,五原县副县长韩俊义和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陆海平致辞,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杨逸隆带领全体与会党员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共产主义理想,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启动仪式后,农牧和科技局工作人员带领“寻美家乡河”社会实践队一行参观了五原县水肥一体化智慧灌溉项目。下午,“寻美家乡河”实践队与驻河套灌区硕博士流动党支部开展联合党日活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领导和学院领导参加党日活动。一齐观看 “寻美家乡河”社会实践视频展播、听取带队教师关于“寻美家乡河”的工作汇报。随后实践队一行参观了位于五原的农耕博物馆,了解河套地区的农耕文化和水利文化以及修建“总干渠(二黄河)和总排干”艰苦而光荣的历史。

实践前期,队员们沿着二黄河(总干渠)实地走过四个分水枢纽。7日,实践队来到位于河套灌区最下游的乌拉特灌域,参观总排干的部分水利设施,沿路考察了第八、九、十排干沟,了解排干沟的基本情况。下午,从乌毛计泄水闸开始,沿着渠道参观了总排干、总干渠的交叉渡槽(“双总”渡槽),总干渠和总排干相遇,像一个十字路口把两路水叉开,下层渠道将从乌梁素海流出的水排入黄河,河道上方飞架一条渡槽,将黄河水引向富饶的河套大地,清澈的乌梁素海水和浑浊的黄河水交叉辉映,青黄相接。“双总”渡槽不仅是令人称奇的水利建筑,也是使人驻足的美丽风景,也再次感受到老一代水利人的聪明智慧。“双总”渡槽向前不远处就是总排干进入黄河的最后一道闸——挡黄闸,挡黄闸有效地解决了黄河水水位较高时对乌梁素海排水的影响。

队员们在实践的最后一天来到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站,其位于红圪卜排水站,该站是亚洲最大的45°斜式轴流泵站,作为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排水的咽喉工程,担负着排泄灌区1037万亩排域内地下水、灌溉余水和灌区北部阴山洪水的任务,也是河套灌区内地下水和地表水入乌梁素海的主要通道,河套灌区的关键性水利工程,更是降低灌区地下水位、改土治碱、保障灌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水利枢纽。中午,实践队到达乌梁素海生态定位保护站,与我校在保护站进行科学研究的师兄、师姐一起进行了水样采集与检测,还照料了在保护站休养的受伤天鹅。下午队员们乘船进入乌梁素海湖区,乌梁素海位于总排干末端,是“一湖两海”治理工程之一,其水系直接或间接与黄河连通,在调蓄黄河凌汛水,补充枯水期水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湖水生态环境的改善。目前有二百多种鸟在此“落户安家”。

沿路走来8天的寻美家乡河社会实践中,顺着二黄河,队员们看到风景秀丽的河湖景色、福披后世的水利工程。浑黄肥沃的水流向田间地头,把来自黄土地的丰富营养带给农作物,孕育着整个河套灌区。瓜果飘香、人民富足、美好生活是“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最好诠释。在斜阳细碎的霞光里,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的乌梁素海碧波荡漾,水天合一,百鸟啼鸣婉转,苇丛如诗如画,像新时代青年一样年轻而富有朝气,时刻努力奔跑。与队员们专业相关的水利建筑,虽修建当时生产工具、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但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水利人的潜心研究下,人民抱着不服输不怕苦的精神总结出“倒窖子”、“黑虎掏心”等方法,提出减小断面宽度的设想,总干渠耗时近10年终于建成。在那个基本靠人力劳动、锹挖肩担的那个年代,河套人民不畏艰险,艰苦奋斗,谱写了一部顽强拼搏、战天斗地的壮丽诗篇。

队员们实地学习水利建筑建造、水利文化历史发展,实地感受河套灌区由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由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由粗放型传统水利像向节水型现代水利的三大历史跨越,也对黄河的各个水利枢纽的建成、流量、灌溉区域面积等数据有了一定的掌握,对日后的工作打下了扎实基础。队员们纷纷表示,身为农林学子,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惜水爱水绿色发展,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关爱保护“家乡河”,为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寻美家乡河,永远在路上,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

上一条: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站服务情况

关闭

版权所有 ©  内蒙古农业大学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团队

地址: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昭乌达路306号内蒙古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