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农业大学是内蒙古自治区最早从事湖泊研究的优势单位和人才培养基地,“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团队为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团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持续开展乌梁素海的科技研发工作,并以乌梁素海为中心,逐步将研究范围扩展至全区的重要湖泊,如: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达里湖、居延海、哈素海、察汗淖尔、黄旗海等,并大部分都建有长期监测站点和试验基地,这些湖泊流域横跨东北、华北及西北“三北”地区,流域地貌涉及草原、森林、农田灌区、荒漠、沙地等内蒙古典型地貌,这些湖泊也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湖泊研究基地分布图
内蒙古农业大学为“内蒙古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站)的技术依托单位。该站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申请建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点。2011年加入国家陆地生态站网,根据国家“观测、研究、示范”的定位要求,以积累长期连续观测数据、提升总体科研水平为目标。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建成综合办公楼、综合试验室、地面气象观测场、综合梯度测场等基础设施,配备了气象、水文、土壤、湿地健康等观测及分析设备。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站共观测指标106项,每年均按照《湿地生态系统长期定位观测方法》等标准和规范向国家汇交质量合格、可靠的数据。2022年9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组织专家对全国166个建成站五年(2017-2021年)的建设管理情况,从数据观测、科研产出、成果应用、条件保障、人才培养、机构建设等六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站评估结果为优秀,名列全国第一。
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站
低温环境下大气-悬浮物-冰体-水体-沉积物多介质采样设备及相关监测仪器
季祥副校长视察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站
“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团队围绕乌梁素海等自治区重要湖泊湿地,共承担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内蒙古‘一湖两海’(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等典型湖泊水资源综合保障关键技术及示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合作专项“寒旱区河湖水质综合监测管理及处理技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冻融过程中湖泊污染物多介质迁移转化规律及机制研究”等涉及湖泊湿地的国家级项目50余项、省部级项目30余项。积累了近30年的冰封及非冰封期水质、底泥、污染源排放、水生生物及水文气象等长系列基础数据资料25万条,储存量达2800GB。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自治区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级2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SCI收录50余篇、 EI收录30篇。授权发明专利8余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软件著作权12项。出版专著、图集8部,参编并发布内蒙古地方标准《湿地监测技术规程》、《湿地公园建设规范》2项。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一湖两海”项目启动会
团队研发了冰封及非冰封期湖泊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去除装备及技术体系,受到了加拿大、芬兰等国同行学者的关注,并开展了国际合作与交流,在寒旱区湖泊湿地富营养化控制、水生态修复方面有显著的研究特色和优势。近年来承担了政府及行业各级各类的社会服务项目30余项,如《乌梁素海湖泊健康评估》、《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流域保护条例》、《乌梁素海湿地挺水植物分布格局演化》、《“十四五”期间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与起草等工作。为乌梁素海等湖泊十三五、十四五期间的相关综合治理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及技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好乌梁素海流域,对于保障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乌梁素海治理和保护的方向是明确的,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内蒙古农业大学“河湖湿地水环境保护与修复”团队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扎根于乌梁素海及其他湖泊,研究方向及内容将紧贴国家重大需求,使其成果能及时应用于湖泊湿地综合治理中,并时刻不忘科普教育及人才培养,努力地做党和人民需要的科学家。也将不断传承和发扬团队老一辈科学家的求真知、勇创新、重实效的科学精神,就像习总书记提到的生态保护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守护好乌梁素海这颗“塞外明珠”。不断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全力服务自治区“五大任务”中的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与向北开放重要桥头堡2项任务,全方位彰显新时代内农大人的担当与风采。
芬兰学者访问乌梁素海野外试验基地
团队成员开展冰封前野外调查
冰封期野外试验
非冰封期野外试验